奶茄读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思政课也能成 “爆款”?看贵阳学院如何用“薪火黔行”点亮青年信仰之光

2025-08-23 21:26:00

一枚骰子、一张地图、一群学生——在贵阳学院的校园里,一款由学生自主设计的“重走长征路”飞行棋备受推捧。棋子踏过赤水河、遵义城、娄山关,每一步都对应一段峥嵘岁月,每一次“出发”都仿佛与历史击掌。同学们围坐棋盘周围,在掷骰与行棋之间,感受的不只是游戏的趣味,更是一段沉浸式的红色旅程。

这款飞行棋不仅是校园里的“爆款教具”,更是贵阳学院“薪火黔行”红色文化育人项目的生动缩影。在今年公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遴选中,该校“薪火黔行——红色文化育人”项目成功入选,成为全省思政教育的一张亮眼名片。而这背后,是贵阳学院多年来对“如何让红色文化真正触动青年”这一命题的持续探索。

拒绝“硬灌输”,贵阳学院让思政课火爆“出圈”。图为指导老师和同学一起开发战略棋游戏。

思政教育如何避免“硬灌输”,实现“软着陆”?怎样让信仰的种子自然萌发,而非强行播种?贵阳学院紧紧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努力推动思政教育从“黑板上的理论”走向“身边的实践”。思政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变成了学生能参与、能体验、能创造的“共鸣场”。

“我们不仅仅是在传承历史,更是在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红色文化可触可感、可亲可近。”“薪火黔行”品牌负责人、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黄先智这样总结,该项目突破传统思政课的时空限制,构建起了“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社会大课堂”三级联动的育人体系,真正实现了“全方位浸润”。

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一门名为“薪火黔行——红色文化实践课”的公共选修课,历经七个学期的迭代打磨,已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省级“金课”。它绝非枯燥史实的堆砌,而是充满时代气息的智慧结晶:重走长征路的创意飞行棋,让历史在指尖跃动;精心设计的红色体验剧本,使学生在角色代入中触摸信仰的温度。线上平台同步发力,12套教学设计、10套长征故事、1门教师慕课与15节学生微课构筑了丰富资源库,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的百万次访问量,正是课程吸引力与辐射力的生动注脚。

学生们设计的红色文创产品

第二课堂则成为学生从“听讲”走向“创作”的实践平台。红色文化创客空间、红色社团相继成立,学生结合专业特长开发红色教具、设计文创产品、排演剧本情景剧,先后开展了20余场大型实践活动。在红色文创设计大赛中,《飘带飞扬·筑梦黔行》《黔山行》等一批作品脱颖而出,它们不只是美观的设计,更是年轻一代对红色精神的当代解读。

更可贵的是,同学们没有止步于校园,他们走进社会大课堂,进中小学、进乡村、进社区、进红色基地、进军营,开展了30余场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他们不仅传递着信仰的火种,更在实践深处坚定了自身信念,完成了从“受教者”到“播火者”的动人蜕变。

驱动这一切的,是项目精心设计的“1533”育人模型:以“培根、笃行、弘志、铸魂”为目标,依托一个资源库,打造五项内容模块,覆盖三类课堂,最终实现三个育人特点。这套机制像一台精密的引擎,推动项目持续运转、不断优化。

“薪火黔行·红色文化校园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如今的贵阳学院,红色文化育人已结出累累硕果:思政课满意度升至98%,曾经常见的“低头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专注的眼神和踊跃的互动;同学们将红色精神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中披荆斩棘,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二十余项;项目开展以来,累计影响中小学生近3000名、武警官兵1500余人、社区居民1000人,惠及3600人次的“三下乡”活动,数字背后是滚烫的红色暖流在黔中大地奔涌。项目赢得社会广泛赞誉,成为教育部专家眼中的“亮点工程”,更是省教育厅倾力打造、享誉全省的红色文化教育金字招牌。

“薪火黔行”如同一座精心设计的红色熔炉,让青年学子在知行合一的锤炼中深化认同,在专创融合的实践中增长才干,在服务社会的奉献里升华价值。

为了确保这簇“薪火”越燃越旺,团队精心构建了评价模型,运用问卷、访谈、实地观测“三把尺子”,从兴趣调动到社会影响力等多个维度进行精准测量,形成“实践—反馈—优化”的闭环,让这红色育人工程始终奔涌着自我革新的活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谌贵璇

编辑 王雨

二审 谌贵璇

三审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