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茄读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香港酝酿中东资金赴港买债新路

2025-05-12 13:42:00



中国香港是亚太区G3货币债券主要发行市场、最大的离岸“点心债”市场,并广泛联通欧美债券市场。搭建各类金融基建推动债券市场发展,是当地巩固及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核心手段之一。摄/焦建



随着CMU系统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对象及种类,其被认为已具备便利中国香港以外投资者参与港元债券市场、服务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条件



文|《财经》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

编辑|苏琦


随着中国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新一轮出访中东,各类解析商机信息近日频频发布。5月8日,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称“金管局”)总裁余伟文则透露:中国香港正协助阿联酋建立债券结算及托管机构,为中东投资者提供投资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债券市场新渠道。

“促进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与中东地区间投资渠道发展,是中国香港未来的重要金融课题之一。”余伟文则在解析意义时称。随着近年来中国与中东交往日益密切,各类投融资合作模式增加,对金融基建需求日益提升。前述建立债券结算及托管机构,可被视为金融互通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

继2025年3月宣布与港交所合作后,这是相关系统再次被重点关注。当月香港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旗下迅清结算与港交所宣布,双方将优化证券基础设施方面合作。此举亦被部分媒体解读为“中国香港拟打造比肩欧洲清算银行的结算平台”。

所谓债券计算及托管系统,中国香港特区从1990年起设立,全称为“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entral Moneymarkets Unit,CMU系统),初衷是为当地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提供电脑化结算交收服务。

为提供高效、安全及方便的结算托管系统,金管局于1993年12月将此项服务推广至其他港元债券;自1994年12月起,CMU系统逐步与亚洲及国际系统建立联网。因不断系统升级及拓展服务范围,其服务对象也拓展至为在中国香港发行的港元及外币债券,为其提供多币种结算、交收及托管。

升级既源于现实需求,也为实现理想规划。中国香港目前已是亚太区G3货币(即美元、欧元及日元)债券主要发行市场、最大的离岸“点心债”市场,并广泛联通欧美债券市场。而借助亚洲债券市场活跃态势,搭建各类金融基建继续推动债券市场发展,是中国香港近年来巩固及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核心手段之一。

随着CMU系统拓展服务范围、对象及种类,各方认为其已具备了便利中国香港以外投资者参与港元债券市场、助力港元债券推广乃至服务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条件。

这也或可被理解为类似于金融领域内正从“局域网”向“互联网”升级的大跨越。前者即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本地中央证券存管机构(Central Securities Depository,CSD),后者则以ICSD系统为代表,可为全球各金融机构不同货币计价的金融产品(特别是与债券相关的产品)提供跨境结算、托管、债券融资、发行等多种重要服务。

ICSD系统全称为国际中央证券存管机构(International Central Securities Depository),最初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为“欧洲债券”提供结算业务。经多年发展,全球目前已形成两大主要ICSD,即欧洲清算银行(Euroclear)和明讯银行(Clearstream,德意志交易所集团全资子公司,成立于1999年),它们为国际市场上几乎所有类型的金融工具(包括与股票和投资基金相关产品)提供结算、托管等服务。

简单理解ICSD的结算网络,ICSD与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CSD系统联网、两大主要ICSD之间建有“桥式”(Bridge)的双边电子平台联系、各ICSD亦与其他本地CSD建立单边联系、各ICSD还同时兼有本地CSD身份。例如,欧洲清算银行既是主要的ICSD,又同时管理七个欧洲国家本地市场的CSD;明讯银行也有类似作用,为德国与卢森堡的现货和衍生产品等交易提供本地证券交收服务。

在亚洲时区范围内,其实亦有建立类似ICSD系统的内在需求。这部分源于该区域内目前较为分散的证券托管和交易后设施,不利于形成规模效应、提升证券市场效率。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日益加速,解决相关问题的必要性被认为正在增加。

“人民币国际化和亚洲债市的迅速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跨洲、跨境证券投资活动,有必要在亚洲时区建设安全、可靠的跨境交易、结算及托管体系,以符合国际规范的金融基础设施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2020年,港交所方面曾经发布相关研究指出。

当地一位相关研究人士也对《财经》指出,目前亚洲投资者交易欧美地区证券时,需依赖 Euroclear 或 Clearstream 处理资金,可能因时差导致其暴露于更高的结算和流动性风险之中。“目前替代方案是汇总交易后在参与者之间进行净额交收,或使用 ICSD 提供的授信额度弥补,但也伴随着较高的信贷和外汇结算风险,交易成本也较高。”

“中国资本已步入全球配置阶段,有需要在亚洲时区建设既符合国际市场交易惯例,也能满足资讯透明的监管要求的金融基建来加以配合。”前述报告也指出。

2022年,CMU系统希望比肩ICSD系统的战略图景,以及“三步走”的提升规划正式公布。“亚洲市场一直缺乏规模媲美欧洲的ICSD。这个市场缺口,加上区内债券市场方兴未艾,正好成为CMU市场化的契机。我们将会全面提升CMU的系统及服务,积极把握市场脉搏,吸引中国内地企业和机构参与中国香港的债券市场。”余伟文撰文指出。

所谓“三步走”,含义是指分三年落实CMU系统升级工作,具体包括提升效益、系统升级以及跨网联通。从实际落地情况看,2025年正是“冲刺”关键年份。

以提升效益为例,与CSD相比,ICSD卖点之一是抵押品管理。用户可利用存放于ICSD的债券及其他金融产品调动及获取多币种的流动资金。持有银行牌照的ICSD可为国际参与者跨地区提供包括全球多个主要货币在内的流动性,其质押品托管系统也与美国、欧盟、日本、英国等多个货币当局账户连接,可获得来自这些货币当局的流动性支持。

2022年4月,CMU开始推出相关抵押贷款服务,以回购协议方式提供免费即日流动资金(包括港元、人民币、美元及欧元),尽量减少因时区不同产生的资金成本及风险。

增加跨网联通范围及效率,则是前述余伟文5月8日透露相关消息的重要背景,这也是业内公认的CMU要由本地平台升级成为国际级ICSD系统所必须“要啃下的硬骨头”。

仔细研究与之有关的工作内容,包括联通多个地区的中央证券托管平台,以提供跨境结算、托管及债券发行服务。除继续巩固原有对外渠道,近年来中国香港所进行的联通工作,可粗略分为两大块内容,即与中国内地联通,以及与亚洲及中东国家和地区联通。

相关模式建立后,中国香港被认为可居中起到多重作用,一方面让中国内地投资者通过CMU系统持有中国香港以外的国际债券,实现全球资产配置;另一方面,也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通过CMU系统投资中国内地债市,以此加强中国内地与国际市场联系。

从具体进展来看,随着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的“债券通”(允许境外机构通过CMU系统在境外买卖境内债券)业务展开,中国香港近年来积极对接中国内地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以支持“南向通”交易。为便利债券通日常操作,中国香港也实现了与中国内地中央证券托管机构的自动化对接。

与中国内地渠道相对联通后,《财经》近年来多次刊发中国香港债市报道也显示,CMU系统业务正日益多元化,除香港特区政府发行的债券(例如绿色零售债券),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在港发行的央行票据或人民币债券也由CMU执行。近年来,不少中国内地省市政府及企业,亦开始通过CMU系统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

2024年底,CMU系统债券托管总额达到创纪录的4.8万亿港元等值。存放在CMU的离岸人民币债券总额,也由2021年约263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4年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进入2025年,前述CMU系统提升工作进入收尾年份。除前述与港交所方面合作,协助阿联酋建立债券结算及托管机构亦被认为是一项重要内容。

根据合作备忘录,旨在加快推动CMU系统转型成为亚洲ICSD的迅清结算(全称为迅清结算有限公司,2024年注册成立。2025年1月起协助金管局执行CMU系统运营及业务发展工作)和港交所将展开多项合作,包括实现跨资产类别效率优化、扩大中国内地债券作为抵押品使用,以及发展亚洲ICSD系统等。迅清结算与港交所分别运营香港固定收益产品(如债券)和股票存管业务平台。

在此基础上,前述与阿联酋的合作,则被认为是CMU系统与中东地区渠道联通方面将迈出重要一步。既涉及一系列金融基建具体工作,亦将面临一系列新考验。

中国香港特区与中东的重要金融合作,最初始于2014年发行的伊斯兰债券。为配合“一带一路”政策,中国香港近年来积极致力于与中东地区相关国家的交流合作。2024年底,金管局与阿联酋中央银行签署谅解备忘录,加强在金融市场合作并正式确立相关安排。

具体而言,双方同意就债务资本市场及相关金融市场基建建立互联互通,以促进跨境债务证券发行及投资活动。这也被认为是前述CMU系统联通工作进入加速发展的基础条件。

阿联酋亦有意扮演“门户”角色。据其央行此前表态,此举有助于阿联酋扮演门户角色,让中东与北非地区的发行人和投资者,方便快捷地参与中国及亚洲债务市场,同时让中国及亚洲发行人与投资者能通过阿联酋直接参与中东与北非地区的债务市场。

相关机制建立后如何促进金融生态互补,正是香港不少金融业界人士关注的重点问题。“中东地区有独特的历史及文化背景,中国香港对其熟悉程度仍有待提高。当地资金很多,但并不容易外流。打通金融基础设施渠道只是开始,如何具体推动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前述研究人士指出。

图片

责编 | 张雨菲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