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尔多斯历史故事⑭
汉武帝巡边鄂尔多斯
战国时期,鄂尔多斯地区叫做“河南地”。秦朝时期,因为朝廷多次征召内地人来到这里戍边,农业屯垦、戍边驻守,使这里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呈现出繁盛的社会景象,与秦朝的政治中心关中地区十分相像,所以又被叫做“新秦中”。在随后的秦末农民战争中,鄂尔多斯成为北方游牧民族的驻牧地。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继续在全国实行郡县制进行管理。汉武帝时期,在秦朝设置九原郡、北地郡、上郡的基础上,于元朔二年(前127)后相继重置九原郡,更名为五原郡,增置朔方、西河两郡。自此以后,鄂尔多斯地区形成了北地、上郡、西河、云中、五原和朔方六郡分治的政区格局。元狩三年(前120年),汉武帝又在“河南地”创建了五个匈奴属国,以便对投附西汉的匈奴诸部进行管辖。此外,朔方州刺史部的监察区域包括北地、上郡、西河、朔方、五原等五个郡所管辖的区域。
秦汉时期,在今鄂尔多斯北部主要设置有云中郡和西河郡。云中郡,其治所在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云中郡之下管辖着云中、沙陵、桢陵、北舆、咸阳、陶林、原阳、犊和、沙南、阳寿11个县。西河郡是汉武帝于元朔四年(前125年)分云中、太原等郡地而置。西河郡治所在平定,根据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认定郡治为今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霍洛柴登古城,辖境包括今东胜区、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一带。西河郡下辖美稷、广衍、富昌、平定、虎猛、增山、谷罗等36县。西汉时,汉朝在鄂尔多斯西南部设北地郡。汉代的上郡辖境面积较秦代大为缩小,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北部、乌审旗、鄂托克前旗、伊金霍洛旗等地。
西汉与匈奴时战时和,面对匈奴的强大,汉初主要采取和亲的缓和政策处理与匈奴的关系。汉武帝时期,经过了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中央集权加强,国力大为增强,粮食和钱帛都十分充盈,面对匈奴多年来进击,匈奴右贤王“入河南地”后长时间对西汉王朝北部边疆造成威胁,汉武帝决定打击匈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采纳谋士王恢的计策,派聂翁壹伪装为出卖马邑城来引诱匈奴军臣单于。单于不知是计,立刻派十万骑兵来到今山西省朔县至大同市一带的武州塞。汉军以逸待劳,早早地就在马邑埋伏下30万军队,企图一举消灭匈奴的主力。军臣单于看到很多的牲畜在原野上却不见牧人,便察觉到情况异常,于是就转头攻打汉亭,抓获了雁门的尉吏,一问便得知这是汉军计谋,埋伏有大量的伏兵,于是急令退兵,逃出了伏击圈。这次战役尽管没有成功,但是揭开了汉朝反击匈奴战争的序幕。在之后的时间里,汉武帝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役,都与鄂尔多斯及周边地区存在着密切联系。
第一次战役是以夺取河南地为中心的战役,也是与鄂尔多斯关系最为密切的一次。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兵分四路攻打匈奴,每路将军都率领了万余骑兵,一路是车骑将军卫青攻打上谷;一路是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一路是骑将军公孙敖出代郡;一路是骁骑将军李广带兵出雁门。这次战役没有取得大规模的战果。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遣车骑将军卫青率军再出云中,一直打到今甘肃的陇西地区,击败匈奴属下的楼烦、白羊王,俘虏了数千人,羊百万余只。卫青军的出兵路线是从云中出发,在今准格尔旗东侧一段跨过黄河,并在位于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的榆溪旧塞设防,最后在今乌加河(古黄河河道)上架起桥梁,到达高阙塞,成功讨伐匈奴部族的一个部落蒲泥。这次战役的胜利,抓获了匈奴各级首领数千人,赶走了白羊王、楼烦王,夺取了河南地,取得了对匈奴作战的决定性胜利。
公元前121年,为了安置、管辖归汉的匈奴呼韩邪单于四万余人,汉武帝设置了五个属国都尉,其中的上郡龟兹属国都尉治所在今乌审旗与榆林交界处,朔方属国都尉治所在今准格尔旗纳林古城,云中郡属国都尉治所在今杭锦旗境内,这三处属国都在鄂尔多斯地区,成为安置匈奴降户的最大地区。

汉武帝(绘图:张煦敏、李宏宇)

▼
图文摘编自:李芸主编、甄自明编著《鄂尔多斯历史故事》
编辑:李荣
校对:李由
审核:杨阳
终审:折海军

点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