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茄读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拍剧、徒步、玩冰雪…吉林这个小山村为啥这么潮?

2025-07-16 14:44:00

红色研学、儿童乐园、徒步山道、田园民宿……对于一个小山村而言,这些标签能碰撞出怎样的精彩?

7月15日,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吉林省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村,揭开这个集诸多标签于一身的美丽乡村的全面振兴密码。

马鞍山村入口。

“马鞍山村的发展有如一部创业史。从泥土村、贫困村走来,到如今的鲜花村、小康村,马鞍山村的变化翻天覆地。”见到记者,村党总支书记赵世龙打开了话匣子。

靠山吃山,是马鞍山村的“第一次创业”。

马鞍山村因山得名,森林覆盖率达46%。曾经“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有限,开山采石卖资源一度是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在马鞍山村史馆内,入门处的工人采矿塑像,记录着马鞍山村的发展足迹。

以采矿为支柱,在一个阶段内带来显著效益,但不少问题也随之而来。最直接的是产业单一,发展乏力,绕不开的还有生态环境的破坏。

资源枯竭,“卖石头”的道路越走越窄。2016年,马鞍山村被列为吉林省建档立卡贫困村。

不止是陷入发展困境,还面临着环境恶化。“两双鞋子”的经历让赵世龙印象深刻,“过去出门要备两双鞋,一双是靴子,进出村踩着灰土路穿,另一双是干净的鞋,上车了才能穿,不然全是灰。”

绿水青山,是马鞍山村的“第二次创业”。

村子要发展,村民要生活,转型迫在眉睫。

痛定思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念让村两委决定依托自然资源转型发展旅游业。在帮扶单位支持下,村里制定旅游规划,打造徒步路线,利用专项资金改善村屯环境。清沟渠、修道路、种林木……马鞍山村环境焕然一新。

鸟瞰马鞍山村。

环境向好、生态向优,马鞍山村琢磨起发展乡村旅游。从建设健身徒步休闲基地起步,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协调下,逐步引入休闲、康养、采摘等旅游项目。通过抓住电视剧《鲜花盛开的山村》筹拍的契机,打造田园综合体项目,并在运营良好的基础上,建设主题游乐园、冰雪欢乐谷等项目,打造“冰雪+文化+体育+民宿+美食+研学”系列产品。

同时,九台区和马鞍山村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和历史资源,打造了集三下江南红色历史和东北抗联战士罗明星事迹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开发了红色徒步线路,形成以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旅情怀相辅相成的产业链条。

多元业态,是马鞍山村正在进行的“第三次创业”。

一山一谷一田一馆一民宿,农文旅融合,助推马鞍山村加速迈进全面振兴。

如今的马鞍山村,青山环绕、草木葱茏,河流蜿蜒而过,村口“鲜花盛开的山村”石刻赫然在目,一批又一批市民游客来此赏山景、品美食、住民宿、逛乐园。

村民在大棚里采摘香瓜。

村里还引来了强村公司,为振兴发展助力。这两年,马鞍山村与文旅企业合作成立公司,建起民宿、采摘园、研学基地等多个产业,农产品统一品牌销售。“通过村企联营,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集体年收入突破了百万元。”赵世龙说。

农村美,农民富。50多岁的村民刁秀云,将自家老房子重新翻修,租给旅行社打造特色民宿。民宿的装修设计和运营由公司打理,刁秀云在民宿里谋了一份保洁员的差事,每年有1万元左右的收入,丈夫则在村里的田园综合体工作。“每年固定租金加上收入,夫妻两人一年收入约6万元。”刁秀云乐呵算起账来。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绿水青山就是最大的发展优势。我们将结合马鞍山村实际,持续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多元业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农民腰包更鼓、生活更美。”赵世龙信心十足。(人民日报客户端吉林频道 余建斌 常钦 郑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