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茄读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多名未成年人被骗,荆州一地警方紧急提醒

2025-07-19 18:03:00

紧急提醒!紧急提醒!

@全体家长

快检查你的手机!!!

一些骗子

盯上了你的孩子

已有多人被骗

近一段时间

荆州监利市发生多起

诱骗未成年人的诈骗案例

免费领取游戏道具

红包福利群

冒充公检法

兼职赚钱

多名未成年人被骗!

↓↓↓

案例一

免费领取游戏道具

7月11日,夏某回监利探亲,在汪桥镇其奶奶家中浏览小红书时,收到小红书好友申请,对方以赠送蛋仔派对皮肤为由哄骗夏某,表示是蛋仔官方的律师,给他打电话是因为夏某是未成年人,安排皮肤时有未成年人限制,导致官方皮肤源代码被冻结,要夏某配合他处理,不然要从夏某父母手机账号里扣除36800元,还要向夏某父母说明扣费情况,夏某害怕父母知道,听从对方的话,拿家里人的手机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处理,按照对方的指示在奶奶刘某的手机上下载腾讯会议软件,输入对方给的房间号并打开屏幕共享,接着听从对方指导在奶奶刘某的手机上的微信和短信上进行操作,获取刘某手机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验证码,绑定个人手机号进行转账。造成刘某经济损失65111.5元。

案例二

免费送游戏道具+冒充警察

7月14日,在监利朱河镇先锋小学读书的四年级学生常某在玩手机刷快手短视频时,在快手内一群聊中看到有人免费送游戏皮肤,常某通过扫描对方发的二维码进入界面和对方联系,对方以常某是未成年人导致其公司后台冻结了6万元为由,恐吓常某若不配合的话,会有公安机关来抓她的父母,常某感到十分害怕并信以为真,添加了所谓“警官”的快手账号,和对方进行视频通话,在通话中对方还拿了“警官证”给常某看,以至于常某更加深信不疑,在对方的指导下操作母亲的手机修改支付密码和告知对方验证码,导致共计损失7923元。

案例三

红包福利群+冒充警察

7月14日,回家探亲的高中生龙某在“快手极速版”APP上观看直播时,在直播间扫码加入了一个QQ群,群公告显示关注某一公众号后就可以领取2888元的奖励,龙某按照指示做了之后,又被对方以龙某是未成年人导致公司银行卡被冻结为由,让一个自称是网警的人添加了龙某的快手账号,和对方进行视频通话,通过发送短信和验证码的方式多次从龙某母亲手机中转账出去,中途龙某表示过怀疑,被所谓“网警”以此操作是为了解除银行卡冻结为由搪塞过去,后因手机没电停止转账,共计损失14991元。

案例四

兼职赚钱

7月4日,一名中学学生朱某某在玩一款名为“时空中的绘旅人”的游戏时,看到代打游戏赚钱的信息后加了对方qq。朱某某在对方发来的网站代打游戏,提现时显示无法提现,对方称朱某某操作错误,要朱某某转1500元,之后可以一起退还。对方通过视频教朱某某操作其奶奶的手机,被对方话术引诱告知银行账号和短信验证码,先后15次在各种平台上转账、充值,等待退款一直没有结果才发现被骗,损失金额2.59万元。

骗子是如何进行诈骗的?

免费领取游戏道具类诈骗

1.骗子在网上发布“免费送游戏皮肤”、“免费领取奖品”、“一起做任务领道具”等虚假信息,通过社交平台或游戏平台的聊天功能主动联系孩子,诱骗学生添加好友。

2.添加好友后,骗子会诱导孩子下载某一款APP,借此获取手机号、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等信息;或者让孩子添加社交账号,以“未成年操作导致账户冻结需配合解冻”等荒诞理由,哄骗孩子使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操作。

3.转账方式多为POS消费、快捷支付,少则几笔,多则几十笔,涉案金额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在转账后,骗子还会要求未成年人删除聊天记录、转账短信等信息。

红包福利群诈骗

1.诈骗分子在短视频、社交网络上发布“红包福利群”、“关注某主播就可免费领红包”、“注册某APP或网站用户可领红包”等内容,诱导不知情的受害人主动联系。

2.受害人一旦添加或扫描二维码进群后,诈骗分子会以各种繁复的操作,引导受害人一步一步踏入“冻结”陷阱。

3.最后诈骗分子会要求受害人避开家长,或是诱骗其用家长手机支付“解冻”,或是冒充公检法身份恐吓未成年人已冻结家长银行卡,需要支付“保证金”,否则会将受害者和其父母“抓获”等方式行骗。

冒充警察类诈骗

1.骗子通过社交软件(快手、QQ等)添加被害人好友,称其涉嫌犯罪需要配合调查。

2.恐吓受害人若不配合就将其“抓捕归案”,同时骗子还会穿着警服,手持警官证(均系伪造),让受害人使用家长手机操作和受害人开启视频通话。因受害人年龄小,社会阅历浅,辨别能力弱,多数都会信以为真,遂按照骗子的要求操作家长手机。

3.骗子骗取家长的银行卡验证码、身份信息后,用家长身份信息在某APP内开户,并将银行卡内的钱充值到电子钱包内再转移走。

兼职赚钱类诈骗

1.诈骗分子在短视频、社交网络上发布未成年也可“网上兼职”、“轻松兼职”、“代练赚钱”等内容,吸引暑期或刚毕业的未成年人群体,同时留下联系方式或二维码,诱导不知情的受害人主动联系或扫码。

2.受害人一旦添加或扫描二维码后,诈骗分子会以“发送含有诱导性信息的诈骗短信”、“提供银行卡参与跑分(洗钱)”、“帮助运输物品”、“游戏代练”等方式向受害者下达任务,均称“高回报轻松赚”。

3.诈骗分子实则是利用刷单、代练等套路,让受害者无法提现从而诱骗其利用父母银行卡充值解冻。更严重的可能成为违法行为的“工具人”,帮助诈骗分子传播诈骗信息、帮助行骗、洗钱、销赃等违法犯罪行为。

1.家长要保管好自己的手机和银行卡,不要让孩子知道支付密码,不要将支付APP设置为免密支付。

2.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反诈骗宣传教育。日常中多与孩子交流,分享网络安全知识和身边真实诈骗案例,让孩子深刻认识到网络并非绝对安全,天上不会掉馅饼,面对诱惑要保持警惕。

3.留意孩子手机里新安装的APP,查看聊天记录和浏览历史,若发现孩子与陌生人频繁联系,或涉及金钱、账号信息等敏感内容,要及时过问并引导。

4.家长一旦发现孩子被骗,请立即保留证据,拨打110报警处理。

编辑: 柯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