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茄读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夜读丨请学会表达情绪 而不是情绪化地表达

2025-05-22 22:54:00

小编前几日刷到一个视频,深有感触。

一个高中生从自己的视角谈家庭教育,他说,经过自己的观察,发现身边有情绪问题的同学,父母有一个相似的习惯——不让孩子去体会负面情绪,并认为这是对孩子的保护。

“比如,孩子的苹果掉了,家长安慰说‘别哭,还有梨’;孩子和朋友A闹矛盾而生气,父母马上说‘没事,跟B同学一起玩就好了’。但我的心理老师说,看似在安慰孩子,其实是在带孩子逃避恐惧和痛苦。”

确实如此,心理学研究表明,负面情绪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尤其对于心智尚在发育中的孩子而言,如何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是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课,也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息息相关

“看见”孩子的情绪

真的很重要

很多人可能将情绪当成一种被动的主观反应。但是,心理学研究发现,情绪并不只是一种个人感受。情绪的产生,除了我们熟知的生理原因外,还有我们对一件事的认知、分析和评价。

比如,在情绪不好时,如果你觉得让自己不舒服的原因来自外界,就会认为这是别人带给你的,这时你可能会产生愤怒的情绪;但如果你认为是自己造成的,随之而来的情绪可能就是伤心、不安、自责等。

可见,正确认识并对待情绪,真的很重要。如果一个人可以看懂自己的情绪,与自己的情绪相处,就可以活得更自洽,与他人的交往也就更少阻碍,而这正是人生幸福感的基石。这种准确识别情绪、应对情绪,进而与情绪相处的能力,很多时候是在人幼年时,在家长的帮助下建立的。

与之相对的是,如果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情绪,就可能错失真正了解孩子的机会,还会抑制孩子的自我觉察能力——他们不明白自己情绪产生的原因,自然也就无法意识到自己真正的需求。这容易影响到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对待生活的幸福感和积极性。

警惕情绪管理中

这些“为孩子好”的陷阱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情绪没有好坏之分。高兴和愤怒,欢喜和悲伤,都只是不同的情绪而已。孩子发脾气和放声大笑一样,是一个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情绪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情绪背后的心理,以及我们对孩子情绪的态度。

很多人会不自主地抗拒负面情绪,甚至把这种心态带入教养过程中。但事实上,每个人都需要经历负面情绪,如同身体需要经历各种小病小痛来建立免疫力,心理也需要通过体验和处理各种情绪,来发展健康的情感调节能力,否则可能会像温室中的花朵,没有抵抗风雨的力量——

情绪压抑

在一些父母的观念里,孩子想要成人,就要学会坚强。这话本身没错,但有人用错了方式。

比如当孩子摔疼了,父母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哭是不坚强的表现”。这种回应的本质,其实是在否定孩子情绪存在的合理性,向孩子传递“你的感受是错误的、不该存在的”的信息。孩子可能会就此养成情绪压抑的习惯。

情绪回避

有人会用一些手段帮孩子“回避”负面情绪。比如面对孩子的哭闹,许多家长习惯用零食、玩具或电子设备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短期内确实能快速平息风波,但长远来看,孩子可能会在这种“爱”中失去与负面情绪共处的能力,形成不健康的应对机制。

用说教代替共情

一些家长在面对孩子负面情绪时,会习惯性地去讲道理,或急于纠正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倾听孩子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情绪。请一定别忽略情绪疏导的第一步——情感联结,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孤立无援。

如何引导孩子

正确识别自己的情绪

与相对直接的正面情绪不同,孩子的负面情绪,往往是对某种未被满足的需求的表达,可能包含着对关注的需要、对自主权的需求,或对安全感的渴望。父母需要看到的,是负面情绪背后的真相,而不是忽略孩子的情绪,转而去纠正孩子的行为。

想要了解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共处,可以尝试一下以下步骤——

首先,接纳孩子的情绪。

想要看到孩子情绪背后的东西,父母首先要做的,是不被孩子的情绪带着走。比如,当孩子因积木倒塌而发火,摔东西时,别觉得孩子不听话,脾气不好,急于批评孩子,而是要意识到一点:孩子能在父母面前释放攻击性,说明他们没有过分压抑自己,且他们认为父母能接住自己的情绪。

同时可以让孩子知道,“在妈妈爸爸这里,你是安全的,你可以表达自己的任何情绪,而不必担心后果。”

进而,察觉情绪背后的原因,尝试共情式回应。

积木倒了孩子生气,当然不是因为积木不听话,而是在发泄一种自己努力落空的不甘。此时,与其谴责孩子“这有什么好生气的,再搭不就好了”,不如说“辛苦搭的积木倒了,让你很失落,对吗?”如此,孩子不但获得来自父母的安慰,还会意识到,自己这种找不到“敌人”,又无处发泄的不甘心,不是愤怒,而是失落继而拥有准确定位情绪的能力。

然后,要帮助孩子正确表达情绪,让孩子与情绪“多待一会”。

正确感知情绪,是与情绪共处的第一步。父母可以尝试教孩子使用“我感到……因为”的句式来感知情绪,表达情绪。比如“我感到生气因为弟弟拿走了我的玩具”“我感到委屈是因为老师误会了我的行为”。

不要急于解决让孩子产生情绪的问题,可以选择陪着孩子,让他与自己的情绪多相处。在这时,你的陪伴非常重要。在安全的、被认可的环境下感受情绪,会让孩子拥有对情绪的耐受力。

如此,当孩子长大,在面对压力与困难时,就能够从容面对自我情绪,也会有更多感受幸福的能力。

写在最后

心理学家说,在我们周围,像个“小大人”的孩子,往往会被冠以“懂事”“听话”“好孩子”等标签,被赞赏和鼓励。但如果孩子只是在大人的要求下,强行展现出一副“情绪稳定”的假象,实则无视或压抑自己的情绪,无疑会给孩子的成长“埋雷”。

爱的第一步,永远是“看见”——“看见”孩子的情绪,听见孩子的声音,才能看清孩子的未来。为人父母最大的幸福,不是塑造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孩子,而是教出一个,对自己人生满意的孩子。

文丨央视新闻《夜读》

图丨LOST7

投稿邮箱丨yedu_cctv@126.com

监制丨王元

主编丨马文佳

编辑丨李柯谕

©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