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化浪潮激荡的今天,非遗传承已不仅是技艺存续的技术命题,更是关乎文明根脉存续的战略抉择。当许多传统工艺面临“人亡艺绝”的危机时,贵州省500多家非遗工坊却实现县域全覆盖,这种创新模式正悄然重构千年技艺的传承生态。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等三部门以顶层设计为非遗工坊铺设制度轨道。于2022年6月28日出台《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与《贵州省非遗工坊认定与管理办法》,标志着政策供给从碎片化走向体系化。这两份文件覆盖认定标准、资金扶持、促进就业、技艺培训、提升产品、宣传推广及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跟踪管理,构建起全链条机制。政策精准滴灌,脱贫地区与重点帮扶县,通过资金奖补、贷款贴息、研修培训、技术帮扶、销售帮扶等10项帮扶措施,鼓励手艺人带头创建非遗工坊,并为工坊注入造血能力。
“促进传承”“开展传统技艺培训”“培养后继人才”“吸纳传统工艺传承人、从业者参与生产”等,均是非遗工坊认定的重要条件。按照“认定一批、示范一地、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非遗工坊建设导向。目前,贵州省已认定500多家非遗工坊,实现县域全覆盖。2023年3月,评选出40家非遗工坊为贵州省省级非遗工坊示范点。据统计,各工坊总吸纳就业人数(含灵活就业)近4万人,月平均工资约为2400元,吸纳脱贫人口18000人左右——数字背后,是顶层设计对文化传承的战略托举。
非遗工坊最根本的突破,在于彻底打破了“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千年桎梏。在传统社会,精湛的银饰锻制技艺可能因家族无嗣而消亡,神秘的蜡染配方常因地域封闭而失传。而今,工坊以开放式传习所的姿态,构建起“体系化教学-标准化传习-梯次化培养”的三维传承架构。蜡染工坊内,国家级传承人的蜡刀与高校学生的画笔在同一空间交错;苗绣基地里,老绣娘将《蝴蝶妈妈》的神话纹样拆解为标准化针法课程。当“十百千万”人才工程在“十三五”期间培训7万余人,“双证结业”模式让传承人同时获得技能等级证与研培证书,意味着手艺传承首次被纳入国家职业教育认证体系。
工坊的聚合效应催生出传承力量的几何级增长。安顺市的蜡染画娘杨婷婷,从家族传承人蜕变为培训数百学员的工坊导师;施秉县舞水云台苗绣非遗工坊通过53期公益培训输出2660名结业学员,如同2660颗种子撒向黔东南村寨;雷山县通过“锦绣计划”,培训28期1924人,成功培育1名“全国乡村工匠”、19名省级“最美绣娘”、5名州级“名绣娘”、12名县级“名绣娘”……从个人到工坊再到地方政府,传承力量的几何级增长让传统技艺焕发勃勃生机。
更值得关注的是传承梯队的结构性变革——全省135名国家级传承人引领619名省级传承人,带动成千上万名市州、区县传承人,形成金字塔式人才矩阵。2022年评选的40位工艺美术大师中,蔡群、杨晓珍等新生代传承人的崛起,印证着工坊模式的人才孵化能力。
从蓝靛染缸到数字云端,从家族秘技到开放课堂,非遗工坊重构了文化传承的底层逻辑。它们既是技艺传习的物理空间,更是文明赓续的精神场域。当500多家工坊星布黔贵大地,四万双传承之手托起的不仅是蜡刀与绣针,更是贵州各族人民面向未来的文化自信。
来源 《贵州文旅》
文/ 谢予谦
编辑 徐婕妤
二审 张芬
三审 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