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临沂头条##蒙阴# #蒙阴头条#
感恩遇见,您可以点下“关注”,每天了解各地地理和人文。
一、 东住佛与西住佛的传说
蒙阴县城西北有一条山岭,岭东的村庄原名“东嘱尉”,岭西的村庄原名“西嘱咐”。传说古时一位武艺高强的老汉收徒王七,王七学成后骄傲自满,自称“大枪王”,却在山岭上被老狼所杀。
老汉为徒弟报仇,用智谋击杀老狼,并告诫村民:“光凭武艺不够,需动脑克敌。”此后,岭东、岭西两村村民常以王七的教训“嘱咐”过往行人,久之演化为“东住佛”“西住佛”村名。
二、 白莲绣百鹰除龟害
蒙阴曾有一座无名大山,山顶老龙潭通东海,能行云布雨。后潭中出现碾盘大的乌龟精,每年祸害童男童女与牲畜。山下少女白莲与弟弟白原立志为民除害,白莲用五彩丝绣出百只苍鹰。
绣至第99只时,乌龟精袭击导致白莲失明。白原远赴喜马拉雅山采雪葡萄治其眼疾,最终白莲绣完第100只鹰,百鹰齐飞啄杀乌龟精,将其骨架化为巨石封住龙潭。此传说融合了勇气、智慧与姐弟亲情。
三、 二郎担山与二郎石
蒙阴县联城镇桃花峪村弥河畔有一巨石“二郎石”,相传为二郎神担山赶太阳时遗落。类似传说在山东多地流传,如肥城二郎担山、济南粟山等,均与二郎神挑山填海、镇压灾害相关。
蒙阴的二郎石成为地方文化符号,象征神力与自然抗争的精神。
四、 八仙灯戏的起源
明万历年间,蒙阴高都镇大孙官庄村官员孙宗溪组织村民表演“八仙灯戏”,以纪念八仙除瘟疫的传说。演出融合戏曲、杂耍与秧歌,角色持法器、骑竹制仙兽,唱词宣扬惩恶扬善。
迎仙桥(明末建)栏板雕刻八仙法器图案,印证传说与民俗结合。此戏至今仍是春节重要活动,并入选非遗。
五、 王母赐珍玉与王禅偷玉
传说蒙山朝阳洞住修佛的“大山奶奶”,水帘洞住修道者王禅(鬼谷子)。王母娘娘赐大山奶奶百块珍玉镇山,泉水因此甘甜。王禅见玉起贪念偷取一块,导致泉水减少,二人因此结怨。
故事反映佛道文化差异,珍玉传说亦与蒙山泉水文化关联,现存遗址如朝阳洞、水帘洞等。
六、 洪山与洪海龙王
古时蒙阴杨家寨东南的洪山为洪海,龙王与岸边村民交好。因未备寿礼被王母贬谪,二郎神填海成山。龙王之子留水沟供村民饮用,后人建洪山寺纪念。
现存寺址石狮、龙头水嘴等遗迹,山间清泉仍滋养百姓,传说融合自然变迁与感恩主题。
七、 杨家寨与王振东守寨
明末清初,蒙阴王氏族人王振东(号柱国)率乡民据守杨家寨抵御兵匪。寨顶现存房基、炮台遗址及同治六年石碑,记载其“练勇积粟,纪律严明”的事迹。
民谣“杨家的寨,李家的兵,寨主就是王振东”流传至今,体现保家卫民的英雄崇拜。
八、 太岁现世与现代传说
2005年,蒙阴汶河畔发现五个“太岁”(黏菌复合体),重15-35公斤,引发关注。古籍记载“太岁”为“肉芫”,民间视其具神秘力量,谚语“太岁头上动土”即源于此。
此次发现为北方罕见,科研价值显著,延续了古代对自然灵物的敬畏。
蒙阴的传说涵盖神话、历史、民俗,既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承载道德教化功能。从二郎担山到八仙灯戏,从英雄守寨到太岁现世,这些故事通过口述、戏曲、遗迹等方式代代相传,成为沂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谢谢您耐心阅读,谢谢您点赞、收藏,小编难免有疏漏,期待您的评论和补充,小编感恩